产后漏尿困扰多?掌握这些有效修复方法,让你轻松告别尴尬!
产后漏尿,这一难言之隐困扰着众多新妈妈。它不仅影响生活质量,还可能给妈妈们带来心理压力。妊娠及分娩会对盆底肌肉和韧带造成损伤,从而导致产妇出现产后漏尿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约有 30% - 40% 的产妇会遭遇产后漏尿问题。那么,产后漏尿究竟该如何有效修复呢?接下来,我们就一起深入了解。

一、盆底肌锻炼:修复基石
盆底肌锻炼是产后漏尿修复的关键方法。因为产后漏尿往往与盆底肌肉松弛密切相关,通过锻炼能有效增强盆底肌肉的支撑力和控制力。
凯格尔运动
这是更经典的盆底肌锻炼方式。具体做法有两种:
长收缩:主要锻炼盆底一类肌,此类肌肉可长时间收缩,不易疲劳。锻炼时收缩和放松时间相同,比如收缩 5 - 10 秒,再放松 5 - 10 秒。
短收缩:可锻炼盆底二类肌,即快收缩肌肉,此类肌肉易疲劳。锻炼时收缩和休息的时间比是 1∶2,例如收缩 2 秒,放松 4 秒。一般建议每天做 3 次,一次 5 - 10 分钟,长收缩和短收缩间断进行。
提肛运动
特色上也叫凯格尔运动,患者需逐渐缩紧肛门及阴道,收缩到更大力时,保持 3 - 5 秒钟,然后逐渐放松,保持 3 - 5 秒钟,每天反复进行训练。也可用更大力比较快缩紧肛门及阴道,然后立即放松,不间断缩紧 - 放松 3 - 5 次后,休息 3 - 5 秒钟,重复上述动作 10 - 15 次为一组,一天 3 - 5 次。

二、生活方式调整:辅助修复
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产后漏尿的修复也起着重要作用。
控制体重
肥胖会增加腹部压力,加重盆底肌负担。新妈妈们应合理饮食,避免过度摄入高热量食物,适当进行低冲击的运动,如散步和游泳,既能增强体质又不加重症状,以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。
避免增加腹压的活动
要避免提重物、长时间站立或久坐,减少便秘和慢性咳嗽的发生。因为这些都会增加腹压,加重漏尿症状。在咳嗽或打喷嚏时,尝试提前收缩盆底肌,减轻对尿道的压力。
合理饮食与作息
饮食上要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,多喝水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咖啡因的摄入,同时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,注意水分摄入的时间,尽量避免在晚上大量饮水,防止膀胱过度充盈。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,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,确保充足的睡眠,有助于身体修养。
三、物理治疗:科技助力
物理治疗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帮助修养盆底功能的有效方法。
生物反馈治疗
在医院通常使用生物反馈治疗仪帮助产妇盆底肌修复。在治疗过程中,患者通过肛门或阴道的电极采集骨盆底肌肉的肌肉力量和肌电反应,同时使用基于皮肤的经皮电极来收集直肌和大腿肌肉的收缩,患者能够通过屏幕看到收缩肌肉的部位。通过反馈信息指导患者训练,达到正确训练骨盆底肌肉的目的。
电刺激治疗
将电刺激放置于阴道、直肠或皮肤表面,通过电极产生低频电流对盆底肌肉和阴部神经刺激,从而增加盆底肌肌力。不过,为避免肌肉过度疲劳,一般建议一周治疗 2 - 3 次。

四、药物治疗
对于症状较重的的产后漏尿患者,药物治疗是一种选择。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来增强尿道闭合压或放松膀胱肌肉,从而改善症状。例如 α - 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可能被用来增加尿道闭合压,M 受体抑制剂可减轻膀胱过度活跃,从而减轻漏尿。但药物治疗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严格遵循医嘱用药。
五、手术治疗:理想手段
对于重的的漏尿情况,经过其他治疗方法无效后,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。常见的手术如尿道中段悬吊术、尿道中段吊带术等,可以改善尿道支撑结构,提高尿道闭合功能。不过手术是然后的选择,通常在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情况下才会考虑,并且手术有一定的风险,需要在特色医生的评估和建议下进行。
六、日常护理与心态调整
在进行上述治疗的同时,日常护理和心态调整也不容忽视。
日常护理
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,勤换卫生巾和内衣,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。穿着吸收性强的卫生用品可以帮助管理漏尿,避免尴尬。定期进行盆底肌锻炼,即使在症状改善后也应坚持,以长期维持盆底肌功能。
心态调整
产后修养需要时间和耐心,妈妈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,相信自己能够修养健康。家人也应给予关心和支持,帮助妈妈们度过这段特殊时期。
产后漏尿虽然是一个常见问题,但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是可以得到有效修复的。新妈妈们一旦发现漏尿情况,应及时寻求特色的医疗帮助,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。同时,坚持进行盆底肌锻炼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相信一定能够早日摆脱漏尿的困扰,重拾自信与健康。

